温馨提示:今天是:

柯炳生:加强新农民培养 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柯炳生
2011年01月26日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要“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就是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因此,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培养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是新时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一、培养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很好地实现这些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最终都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离不开对新型农民的培养,也离不开农业职业技能的开发。

  (一)培养新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在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中,建设现代农业是首要任务。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在建设现代农业方面,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国内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将由于人口的增加、收入的提高和工业的发展,呈现出刚性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国内农业生产却面临着耕地面积不断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条件约束加大等等因素的限制。解决农产品供求矛盾的最终出路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有限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先进的农业科技要在农业生产中获得应用,最终必须为农民所掌握。农民掌握先进技术的能力如何,农民的农业技能如何,就成为关键的因素。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农民的农业技能不高,不能够掌握先进的技术;或者不能将有用的资源利用起来。例如,我国在超级稻的研究方面国际领先,已经突破了每亩800千克。但是,我国全国的水稻单产实际平均水平变化并不大,近10年来保持在420千克左右。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农民的农业技能不高,不能很好地掌握超级稻的栽培技术。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对农民生产技能的要求就越高;没有现代的农民,就难以建设现代农业。因此,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加大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力度,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高农民运用科学技术的水平。

  (二)培养新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

  收入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促进农民不断增加收入水平,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别,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有多种途径,包括:农业收入(节本、增产、涨价、结构调整)、农村二三产业收入、进城务工收入、转移性收入(直补、馈赠)、财产收入(房租、利息等)。其中财产收入数额很少,仅占2.7%,转移性支付只占4.5%(其中来自国家的补贴不到1%)。农民的收入来源主体还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分别占57%和36%。从长远看,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出路只有两个:一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扩大农民的非农业就业机会。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即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条件。就提高农业收入而言,只有那些文化水平较高,职业技能较强的农民,才能够很好地适应市场,调整结构,提供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从而获得较高收入。在实践中,到处可以看到在同等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下,不同的农民收入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在西部的贫困地区,也可以见到生活较为富裕的农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民本身素质的不同。就非农业就业和外出务工而言,同样对农民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现在东部沿海地区,一方面有大量外出的农民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许多企业招不到工的情况。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农民的文化和技能素养不能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要求。

  (三)培养新农民是树立农村新风的必然要求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求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的精神风貌如何,最终取决于农民的素质。乡风文明,除了需要加强乡规民约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农民的公民素质。村容整洁,也不仅仅是项目的建设,而是还涉及到农村社区的公德规范。村庄整治项目的实行,公共卫生的保持,公共设施的维护,都有赖于全体村民的合作精神、互助意识和社会公德。管理民主,更不仅仅是靠有关法律法规的实行,最终还有赖于农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对农民的精神文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培养和提升农民精神文明素质的伟大实践。韩国70年代新村运动的重要成功经验,就是通过村庄建设项目的实行,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人文素养,激发了农民的“勤勉、自助、合作”精神。

  (四)培养新农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当前,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加上收入增长缓慢,生存压力加大,极易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形成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培养农村科技人才,带动农民整体素质提高,有利于增强农民致富本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减少不稳定的因素。同时,通过农业技能人才与农民结成各种形式的利益共同体,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的同时,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培养新农民是内容丰富的重大任务

  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必须有符合形势要求的具体内容,而非抽象谈论,只有这样,才能找准提高农民素质的切入点。那么,什么是新型农民,新型农民的内涵是什么,培养新型农民需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根据调研和过去的实践,我们认为,有别于传统农民,新型农民是综合各种要素的新生产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应当就是新型农民的具体内涵,培养新型农民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从农民增收的愿望出发,从建设新农村的宏伟战略出发,其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有文化:主要指拥有一定的知识,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文化素质是反映我国农民整体水平的基本素质,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水平,也就没有新农民。目前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还不高,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初中文化程度占50%,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5%。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有0.13%。大量农民没有接受过基本的职业技术教育,缺乏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不能适应建设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需要。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前提。

  懂技术:主要指农民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比如,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民需要根据作物种类和土壤状况,掌握N肥、K肥、P肥、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及配比等;果农需要准确掌握花芽和叶芽的区别、“重枝轻剪、轻枝重剪”等实用技术;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农民需要掌握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相关标准、安全生产等具体内容。技术素质是农民素质的主体部分,在实现农村小康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会经营:主要指农民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影响,再加上文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较差,市场意识比较淡薄,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适应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据统计,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与培训,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因而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是今后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内容。

  讲文明:主要指农民以现代意识在社会生活、社会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思想观念、精神风貌、移风易俗、民主选举、诚实守信、提高修养等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乡风文明,因此,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新型农民要在这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守法纪:主要指农民具备一定的法制观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遵守法律,增强法制观念,知法守法;二是学会利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作为建设新农村主体的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应当充分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建设新农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首先要还权于民,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充分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健康权、就业权、发展权。要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在农村建立起守法制、重权益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管理机制。

  鉴于以上认识,培养新型农民要以提高农民技术素质、经营管理素质为重点,兼顾其他素质的提高,既不仅要提高农民的技术能力素质、经营管理能力,还要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只有这5个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新型农民才会有一个全新的风貌,农村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得到较高程度的实现。

  三、培养新农民需要多方面的有力措施

  培养新农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有力措施。具体的方式和领域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其中,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是培养新农民的关键基础,把义务教育的基础打牢了,其他培养新农民的各项措施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开发,重点是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农业职业技能开发的投入力度

  加大农业职业技能开发的投入力度,符合WTO“绿箱”政策,是公共财政的扶持方向。要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实际需要,逐年增加投入。要进一步加强以职业标准编制、培训教材编写和鉴定题库开发等基础建设工作,推动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促进农民培训项目与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有机结合

  农民培训项目是做好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又有力推动了培训项目的实施。要按照农业生产岗位技能要求,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的农民技术骨干。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素质工程”。以村为单位,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扩大“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把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就业结合起来,提高培训质量,为广大农民工取得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通行证”提供服务,为我国产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三)提高农民的参与程度

  建立农民培训的需求动态管理模式,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提供培训。在培训项目的规划、实施、监测和评估的各个阶段保证农民的参与。根据农民的意愿设计符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包括农业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等。培训内容要围绕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一村一品发展、生产关键环节和技术等开展培训,提供适合农民需要的实用技术教材。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技能鉴定评价,提高农民的知情权,促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四)建立和完善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长效机制

  要逐步形成以培训鉴定促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促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机制,为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提供基础平台和公益服务,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浏览次数:次 所属栏目:十周年论坛


】 【打印】【关闭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